九○年代的搖滾樂
九○年代的開場到新世紀的開啟,中東戰爭成了有始有終的標記:前者是老布希的波灣戰爭,後者是小布希時代的阿富汗戰爭以及美伊戰爭。
1991年波斯灣戰爭,老布希的正義對邪惡之戰。這一年在波灣戰爭炮火中舉行的葛萊美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給鮑勃•迪倫。他和樂隊成員身著黑衣緩緩上台,嚴肅的氛圍籠罩現場,當歌聲逐漸清晰,人們才知道這是狄倫在1963年的反戰名曲《Master of War》,葛來美頒獎典禮上,略顯蒼老的迪倫再度祭起他在60年代的反戰大旗,提出對戰爭的沉痛抗議。
〈Master of War〉
後冷戰時期,當人們以為全球化帶來的是一個全新地球村時,南斯拉夫的內戰卻不斷質問著我們關於族群、國界與人性的種種繁複命題。
1995年當波士尼亞的首都拉塞耶佛進行圍城戰時,由英國慈善機構推動,以英國搖滾另類樂界為主,出版了一張為戰爭中受難兒童募款的專輯,1997年9月,來到塞拉耶佛進行了一場歷史性的演唱會,不同族群的年輕人都聚集在這裡傾聽波諾的和平訊息,唱他的經典名曲。
不過,相較於60年代的鮑伯•狄倫、約翰•藍儂或一整個世代的反戰歌聲,試圖去反省戰爭的本質和美國的角色時,90年代這些另類音樂藝人似乎只能發揮善心去為受難者募款,而未能提升整個反省與批判的層次,畢竟在60年代,搖滾樂是青年反文化的一環。一如1969年的烏茲塔克演唱會作為愛與和平的神話,並不是因為它訴諸特定的政治或社會議題,而是在反文化的社會脈絡中,它本身就構成一種反抗的姿態。
而80年代以大型演唱會或慈善專輯來推動社會議題的做法,雖號召了大批藝人,卻無法喚起真正的青年反文化。
2001年9月11日,當飛機撞上紐約世貿大樓的那一刻,世界的思考角度徹底改變。
在小布希政府的眼中,世界上最大的衝突根源是「邪惡軸心」對美國霸權的挑戰。因此當美國轟炸完阿富汗後,小布希趁著911的民氣,開始準備武力演變他眼中的另一個流氓國家—伊拉克。
不過,當美國反戰聲音逐漸擴大時, 911後美國音樂界卻只是接連出版了不脫?臼的慈善專輯或演唱會。這些音樂專輯都是哀悼、鼓舞,或為911受難者募款。2002年911周年前夕,工人皇帝Bruce springsteen發行新專輯〈The rising〉,被視為是用音樂為911寫下歷史註腳的偉大專輯。
曾經高唱「戰爭毫無意義」的80年代代言人,在這張專輯的目的是要治療美國人的傷痛,帶領他們向上提升,因此,他沒有對戰爭的是非發言。
〈The rising〉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