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 Dylan  Joan Baez  U2樂團 Lube 九○年代的搖滾樂  


六○年代的搖滾樂

  六○年代是個追求平權、反戰、愛與和平的年代,也是青年反叛文化的崛起,五○年代開始的搖滾樂,一切蒼涼與華麗都從這時代開始綻放光與熱。

  披頭四創造出無人能再超越的披頭狂熱,鮑伯•狄倫(Bob Dylan)在二十多歲就以清秀憂鬱並且睿智的姿態成為時代代言人,烏茲塔克(Woodstock)三天三夜如朝聖般地聆聽著頌揚愛與和平的歌曲……,種種傳奇或瘋狂的情節竟都在同一時代出現。

  黑人民權運動、反戰、校園言論自由運動、性解放,同時間,在美國之外尚有巴黎的六八學生革命、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以及中國的文化大革命…..。

  因此六○年代無疑是討論流行音樂與政治關係的原型,1964年加州柏克萊大學當地著名民謠歌手瓊•貝茲(Joan Baez),在現場唱出經典歌曲《We Shall Overcome》時,無論是她的歌聲或是歌詞,都化解學生的不安,賦予他們思想上或情緒上的抵抗武器。

〈We Shall Overcome〉

  六○年代前半是屬於民歌時代,從1962年起狄倫就以《Blowing in the Wind》寫出了年輕人面臨巨大社會變動的重重困惑;以《Masters of War》、《A Hard Rain A- Gonna Fall》等反戰「國歌」,刺激年輕人對戰爭的反省,當他唱出:

《Like a Rolling Stone》: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on your own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整個世代青年的徬徨與無奈都傾瀉而出。

〈Like a Rolling Stone〉

  要瞭解「修輪港宣言」(The Port Huron Statement),你必須先瞭解Bob Dylan ──1960年代學生領袖Richard Flacks

  狄倫對當時學生運動的影響是無遠弗屆的,當時最重要的學運組織SDS的總部就張貼著狄倫的海報。

   六○年代末期學運激進化的組織名稱〈Weartherman〉出自狄倫名曲《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當然,讓民歌成為那時代歌聲的不只是狄倫,還有比他更激進的Phil Ochs、更積極走唱運動現場的瓊貝茲,以及更商業化、把許多狄倫歌曲唱紅的Peter,Paul and Mary。那是一個以民歌來定義知識青年的時代。

   1965年之後,故事場景開始轉變。由於美國進一步介入越南,反戰運動也更加擴大。

   伴隨著抗爭主軸的轉移,民歌作為運動員的主角也逐漸讓位給迷幻搖滾,而狄倫也褪下時代代言人的身份,轉而成為更神秘化、向內探索的角色。 當嬉皮世代沉迷在LSD的奇幻世界、聽起迷幻搖滾時,他們在乎的已不再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