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無發表權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尾 |
發表者 | 討論內容 |
---|---|
Wayne | 發表時間: 2015-05-08 09:02 |
網站管理員 ![]() ![]() 註冊日: 2003-09-14 來自: 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 發表數: 817 |
二戰史上最大戰爭 七千萬人喪生 ![]() 波蘭老兵 ![]() 英國老兵 ![]() 美國老兵 ![]() 俄國老兵 二戰史上最大戰爭 七千萬人喪生 中央社 – 2015年5月8日 上午12:48 (中央社台北8日電)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爆發、1945年結束,6年間全球多數國家涉入戰事,1億多名軍事人員參戰,這不但是歷史上最大規模,也是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總計約5000萬到7000萬人喪生。 日本1937年發動盧溝橋七七事變,中日八年抗戰就此展開,但多數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從1939年9月1日開始算起,這次入侵行動後,以英國為首的大英帝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 戰爭爆發後,參戰國家分成以中、美、英、法、蘇聯為主的同盟國,以及以德、日、義等國組成的軸心國兩大陣營,戰爭進展到最激烈時全世界有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估計有19億以上的人口因而被捲入戰爭之中。 德國入侵波蘭後試圖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從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發動一連串戰爭,藉由簽署條約佔領歐洲大部分地區,而蘇聯名義上保持中立,但與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陸續佔領或吞併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國。 英國與大英國協成員國堅持與軸心國繼續作戰,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起軍事衝突,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 歐洲軸心國集團1941年6月決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因此爆發。 1941年12月,已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取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在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在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主導權。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偷襲美國太平洋珍珠港海軍事件,日本未宣而戰引發美國公眾憤怒,全國從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德國、義大利也對美宣戰,美國於是加入歐洲戰場,因工業能力強大並給予同盟國支援,導致軸心國滅亡。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中華民國也對日本正式宣戰,此後歐亞兩大戰場合流,美國為牽制日本兵力,開始在軍事方面大量援助中國。 1942年,日本在一系列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在北非戰役與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敗退,迫使軸心國停止進攻。1943年,義大利法西斯政權與德軍在歐洲失利,美國則在太平洋戰區獲得一連串勝利,軸心國集團自此失去主導權,開始在各地前線部隊戰略性撤退。 同盟國1944年登陸法國開闢第二戰場,蘇聯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並轉而侵略德國與其盟友的土地。蘇聯和波蘭部隊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於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時宣告結束。 美國1944年與1945年在西太平洋島嶼擊敗日本,並分別於廣島市與長崎市投下原子彈,迫使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結束長達6年的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期間發生眾多違反人道的屠殺事件,包括南京大屠殺、猶太人大屠殺、日軍對中國軍民細菌戰、美國對日本投擲原子彈,造成大批人命喪生。 根據維基百科,包含間接因戰爭喪生的人數,死於二戰的人數約7000萬人,蘇聯死亡人數最多達2660萬人,中國約占1800萬人次之,發動戰爭的日本死亡人數也有近300萬人。 5000萬到7000萬死亡人數佔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000萬)3.18%左右的比例,估計在戰爭期間導致近1兆3850億美元的錢財損失,造成大量房屋、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梁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壞。1040508 俄羅斯勝利日 紀念慘勝的衛國戰爭 中央社 – 2015年5月8日 上午12:22 (中央社莫斯科8日電)5月9日勝利日(Victory Day),是俄羅斯非常重要的節日,用來慶祝偉大衛國戰爭勝利。1945年的這天,蘇聯正式接受納粹德國的降書,也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自此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蘇戰爭在俄羅斯被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Great Patriotic War),這場造成幾千萬人死傷的戰爭,也是俄國在研究以及教授二戰歷史中著墨最多的部分。 德蘇戰爭始於1941年6月,納粹德國以攻占莫斯科為目標,向當時的蘇聯發動攻擊。蘇軍從最初的節節敗退,進而奮力死守抵抗,直到最後的絕地大反攻,期間經過漫長的4個年頭,1945年5月初,納粹德國終於宣布無條件投降。 當年的莫斯科時間5月9日,德軍投降儀式在柏林舉行,由時任蘇聯元帥的朱可夫(Georgy Zhukov)代表政府接過降書,正式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 從此,俄羅斯便訂每年的5月9日為「勝利日」,在這天,全國各地會舉辦各種盛大的慶祝活動,用來紀念二戰時蘇聯戰勝納粹德國。 德蘇戰爭是20世紀最為慘烈的戰爭之一,即使是戰勝國蘇聯,也折損大量的士兵和平民。蘇聯在這場戰爭中確切傷亡人數難以估計,至今也存在許多研究版本,然而不論何種統計結果,都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證明,這場勝利對於蘇軍來說有多麼不容易,只能用「慘勝」二字形容。 目前被當作是官方統計數據的,是由軍事歷史學者克里佛西葉夫(Grigoriy Krivosheyev)所主持的調查小組於1993年公布的結果,該項調查隨後集結成冊,於2001年出版。 根據該書,蘇軍在二戰中陣亡以及受傷不治的人數為630萬人,55萬5000人死於疾病或遭到槍決,450萬人遭俘虜而下落不明。受戰事波及而死亡的平民加上其他原因死亡的蘇聯人更多達2660萬人。 這場名為「偉大」的衛國戰爭,卻為蘇聯留下最沉痛的後遺症。經過戰火蹂躪的蘇聯,「很難找到沒有失去親人的家庭」。許多母親失去兒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更沒了爹。 在當時,除了擔負特殊任務而免服兵役者,所有17歲至55歲、身體合格的男性全部都被徵召入伍,1945年戰爭結束時,蘇聯青壯年男子死亡、殘廢者過半。蘇聯人口的性別比例以及年齡結構出現嚴重失衡。即使蘇聯解體後,這個後遺症仍舊深深地影響著俄羅斯。 「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俄國人永遠的驕傲,也是最沉重的傷痛。1995年4月19日,俄羅斯下議院通過永久紀念勝利日的法令,規定這天是全民節日,全國放假1天。 每到5月9日,俄國各地會有許多慶祝活動。在莫斯科,白天有盛大的閱兵儀式和鳴放禮砲,晚上則以華麗煙火作總結。同一天,俄國人會向無名戰士墓,以及穿著當年軍服、身上掛著徽章的二戰老兵們獻花,感念他們保家衛國的犧牲奉獻。1040508 二戰70周年 歐洲盛大紀念 2015年05月09日 04:10 中國時報 尹德瀚 綜合報導 5月8日為二次世界大戰終戰70周年,歐洲各國紛紛盛大紀念,波蘭政府7日午夜在格但斯克港市率先舉行紀念儀式,出席者包括保加利亞、捷克、羅馬尼亞、烏克蘭等國總統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但俄羅斯總統普丁未受邀,似乎是刻意對他冷落。 格但斯克紀念儀式以21響禮炮開場,波蘭總統科莫羅夫斯基致詞時表示,二次大戰係由希特勒與史達林分別領導的兩個極權政府聯手發動。1939年9月1日,德國軍艦炮擊格但斯克,為二戰揭開序幕。 德、英、法、美等國8日分別舉行紀念儀式。德國總統高克在蘇聯軍人公墓獻花,國會召開特別院會。英國政府在倫敦追悼陣亡將士。法國訂5月8日為國定假日(歐洲勝利日),紀念最為盛大,奧朗德總統在巴黎凱旋門的無名將士塚獻花。 二戰70年 俄大陣仗閱兵、老戰機飛越華府 2015-05-10 03:04:45 聯合報 編譯莊蕙嘉 綜合報導 八日是二戰歐洲終戰七十周年紀念日,歐美多國紛紛舉行紀念儀式,二戰時期的老戰機重出江湖,在美國華府上空飛行表演,勾起老兵回憶。俄羅斯於九日舉行蘇聯解體以來最盛大閱兵,但因俄國介入烏克蘭危機,遭歐洲領袖缺席抵制,與會的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成為焦點。 法國和英國八日分別於國內舉辦二戰終戰紀念活動,德國也舉行納粹投降紀念儀式。美國民間團體八日在華府舉行盛大活動,數十架二戰期間服役的戰鬥機、轟炸機和運輸機再度飛上天際表演,包括繪有青天白日標誌的飛虎隊P—四○戰鬥機,吸引大批民眾。 多名二戰老兵獲邀出席,他們穿上軍服、配戴勳章,坐輪椅或拄拐杖,看著年齡和他們差不多的「老戰友」在空中翱翔。九十六歲的沃徹爾是典禮第一排的貴賓,他說:「它帶來好多回憶。」 沃徹爾曾是B—二九「超級堡壘」轟炸機飛行員,他憶起一九四五年六月在東京上空和敵軍的激戰,因為機身受損嚴重,不得不退役。任務結束後他和同袍要數機上有多少彈痕,數到四百個就累了。有人問沃徹爾是否曾在戰爭時感到恐懼。他說:「我從來沒害怕過。有時會有些擔心,但那和恐懼不一樣。當你有太多事要做,就沒時間害怕。」 在儀式中致詞的國家安全顧問萊斯,父親是知名的「塔克斯基飛行員」,美國最早的非裔空軍。她對老兵說:「你們這一代的故事永不會被遺忘,我們會說給未經戰火的幸運孩子們聽。所以他們會了解,紀念碑是為提醒我們自由的代價。」 九十三歲的芮斯見證了終戰歷史。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他奉命駕機載納粹統帥約德爾前往法國漢斯,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翌日宣布歐戰結束。當時年僅廿三歲的芮斯不知自己完成如此重大的任務,他說:「我只是做我該做的事,很高興我表現得不錯。」 加拿大老兵史金納當時自願入伍,被派到法國不久,就親見一名法國軍人誤踩地雷,在他眼前被炸死,史金納當時才十九歲。他含淚說:「這場戰爭讓我失去一些朋友,我希望永遠不要再有戰爭。」 俄羅斯九日在首都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花費七十億盧布(約台幣四十二億元),出動一萬六千五百名軍人,展示近兩百件自二戰乃至近年來的各式武器。其中RS—二四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台是首度亮相,被軍事專家評為超越西方的新型坦克Armata T—十四也獲得熱烈掌聲。 儘管俄羅斯大陣仗舉辦閱兵,但因介入烏東叛亂,西方領袖幾乎一致缺席,僅約卅名其他國家領袖與會。習近平成為儀式中亮點,被安排坐在俄羅斯總統普亭右邊,大陸解放軍也參加俄方閱兵儀式。 俄國閱兵顯示普亭欲利用此場合凝聚愛國心並升高反西方情緒。他在演說中表示,戰爭的犧牲凸顯國際合作的重要,接著話鋒一轉說:「過去數十年來,我們看到企圖建立單極(unipolar)世界的嘗試。」暗批美國企圖領導世界。 儘管缺席九日的閱兵典禮,德國總理梅克爾、英國首相卡麥隆、法國總統歐蘭德及美國總統歐巴馬等人將出席十日於莫斯科舉行的獻花儀式。
|
Wayne | 發表時間: 2015-05-20 09:56 |
網站管理員 ![]() ![]() 註冊日: 2003-09-14 來自: 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 發表數: 817 |
Re: 二戰史上最大戰爭 七千萬人喪生 赫比希用《前奏曲》療二戰傷痛 2015年05月19日 04:10 中國時報 趙靜瑜 台北報導 今年是二戰終戰70年,俄國政府用士兵軍隊、坦克車與大型樂團大規模紀念,德國政府選擇弦樂四重奏演出德國國歌來紀念。出身東德,在柏林圍牆倒塌前帶著家人出走美國,對於戰爭之痛感受至深的國家交響樂團NSO桂冠指揮赫比希圖,在NSO「烽火蕭八」音樂會,卻選演李斯特的《前奏曲》。 這首跟戰爭完全八竿子摸不著邊的曲子,究竟隱藏什麼傷痛密碼? 「戰爭時我才15歲,在二戰期間,只要德軍攻下一城,所有的廣播、樂團都會播放或演奏李斯特的《前奏曲》,宛如驅動勝利的慶祝樂曲。」赫比希說,這首曲子是李斯特最著名的交響詩,曲中寫青春幻想、人生奮鬥,雖在狂風暴雨後尋求寧靜,但當號角響起又積極振作,繼續奮鬥。 赫比希表示,二戰結束德國潰敗,這首作品在德國被冷凍,在他擔任東德樂團職務期間,都無法演出這首曲子,直到搬到西德,「這首曲子對我有不同的戰爭意義。」 赫比希1931年出生於捷克,從小習樂,後就讀威瑪李斯特音樂院,師事東德傳奇指揮大師赫曼.阿本德羅斯。1972年成為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音樂總監,1977年轉任柏林交響樂團。柏林圍牆倒下前5年,赫比希帶家人移居美國,成為底特律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NSO「烽火蕭八」帶來俄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八號交響曲》,蕭士塔高維契以控訴之筆寫盡納粹與蘇聯的生死纏鬥,真實反映俄國人民對這場「偉大的愛國戰爭」的恐懼。樂曲中寫出類似敘唱古希臘悲劇的合唱效果,戰爭摧毀美好世界後的蕭條,藉著弦樂旋律道出戰爭的殘酷。 《烽火蕭八》音樂會5月21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演前半小時音樂家顏華容將在國家音樂廳一樓大廳舉行導聆。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
無發表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