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無發表權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尾 |
發表者 | 討論內容 |
---|---|
Wayne | 發表時間: 2015-10-13 15:21 |
網站管理員 ![]() ![]() 註冊日: 2003-09-14 來自: 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 發表數: 817 |
斯維拉娜 寫戰爭 為封閉世界發聲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8日揭曉,由現年67歲的白俄羅斯女記者兼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摘下桂冠,獲頒8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3248萬元)獎金,她同時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記者。 她在1985年出版首部著作《戰爭中悲慘的女性臉孔》,記錄蘇聯時期女兵參與二戰的回憶。(中國時報) 學者看斯維拉娜!寫戰爭 為封閉世界發聲 2015年10月09日 04:09 中國時報 郭佳容、湯雅雯 台北報導 斯維拉娜曾說:「蘇聯的歷史放眼看去都是墳墓以及鮮血,然而我願意將心中的恨轉換成愛,現在我愈發愛這群曾經迫害我的人,我會持續寫下關於我們的故事。」 政治大學斯拉夫語系副教授鄢定嘉表示,早年俄羅斯社會封閉,許多消息都被封鎖,斯維拉娜受到另一位白俄羅斯作家阿達莫維奇的啟發,迷上專注描述人物側寫的「聲音小說」或「合聲小說」。因為她認為,社會上有很多聲音,必須被報導、被記錄,因此她多數的作品,都是以戰爭為主題。 例如《鋅男孩》一書談的是阿富汗戰爭,她花了4年時間,深入戰地訪問第一線軍人,還有訪談被派去打仗阿兵哥的母親,如何擔憂自己的孩子;此書曾受到共產黨嚴重抨擊,甚至一度遭政治法庭審判,所幸在國際人權組織聲援下才中止。 鄢定嘉說,不管是核災或戰爭,斯維拉娜的作品都是為了凸顯人民的聲音和形象,同時也解構蘇聯時期建構的英雄神話。1965年俄國作家蕭洛霍夫也曾以代表作《靜靜的頓河》一書,拿下諾貝爾文學獎,但此書描述的是俄國內戰。(中國時報)
|
Wayne | 發表時間: 2015-10-13 16:17 |
網站管理員 ![]() ![]() 註冊日: 2003-09-14 來自: 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 發表數: 817 |
Re: 斯維拉娜 寫戰爭 為封閉世界發聲 文學獎 文學界談她…書寫扭曲人性 2015-10-09 03:49:08 聯合報 丘光(俄國文學譯者、櫻桃園文化總編輯)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白俄羅斯的女記者和報導文學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她以俄文寫作,出版過《戰爭不是女人的臉》(一九八三)、《鋅男孩》(一九八九)、《車諾比的悲鳴》(一九九七)等作品。她曾因受到政治迫害,於二〇〇〇年離開白俄羅斯,流離各國,二〇一一年才重回白俄羅斯。 亞歷塞維奇出生於烏克蘭西部的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市,父親為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她成長於白俄羅斯,自學校畢業後,曾在幾個當地報紙任職記者,她對戰爭與女性題材特別關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阿富汗戰爭、車諾比核災有深入報導。 寫被迫當戰士的女人 她的作品記錄了蘇聯時期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以記者的身分採訪二戰、阿富汗戰爭的參戰者與家屬,在報導中鋪陳詳實的生活細節,揭露殘酷戰爭帶給活著的人們的影響,用生活的苦難來批判戰爭的罪行,那些被戰爭改變的扭曲人性、心理問題、毒品濫用,以及退役戰士的人際關係問題,對整個社會都產生莫大影響。 《戰爭不是女人的臉》記錄了二十世紀最可怕的戰爭──二戰,作者採訪與二戰相關的女性,包括許多被迫成為戰士的女人,不僅要救援、包紮傷兵,同時擔任起狙擊手,開槍、轟炸、破壞橋梁、偵查、割取敵人的舌頭,還描寫了女人殺人時的心境,她殺死的是極度殘酷對待她的土地、她的家、她的孩子們的敵人。女性在戰爭中不只付出性命,也犧牲了和平與創造新生的形象。 寫白鐵棺材裡的男孩 《鋅男孩》是關於蘇聯在阿富汗犯下的罪惡戰爭,書問世後遭到蘇聯共產黨黨報和軍事報排山倒海的負面批評,以及曠日持久的的政治審判,幸賴當時民主公開的政治改革與海外知識分子的幫忙才得以終止。作品以一位參戰士兵的母親獨白開頭,痛心阿富汗戰爭把她的孩子給奪走了,孩子回俄國後殺了人,讓她認不得自己的孩子,並談到戰場上的心理和毒品問題。 本書的書名由來是,當時戰爭時期常用鍍鋅的白鐵棺材裝載屍體,這些在家鄉的母親等待戰爭結束歸來的孩子,遠遠望著一列列的白鐵棺材,心裡忐忑不安,害怕自己心愛的孩子成了白鐵棺材裡的男孩。
|
Wayne | 發表時間: 2015-10-14 16:40 |
網站管理員 ![]() ![]() 註冊日: 2003-09-14 來自: 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 發表數: 817 |
Re: 斯維拉娜 寫戰爭 為封閉世界發聲 我見我思-諾貝爾的記者魂 2015年10月14日 04:10 中國時報 邱祖胤 新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是「第一位獲獎的女記者」。 如果一般人對「女記者」的身分感到驚訝與好奇,應該不涉性別歧視,而是對她比之男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勇氣與良知感到佩服。 只是好奇人類發生啥事 來看斯維拉娜的豐功偉業,她1948年生於白俄羅斯,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畢業後進入職場,開始漫長的報導生涯,而且專啃硬骨頭,她花大量的時間深入二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車諾比核災等重大事件的調查工作。獨立報導與批判的風格讓當局頭痛不已,她亦不斷遭受各種政治力的干擾。2000年被迫離開白俄羅斯,2011年才又搬回明斯克。但斯維拉娜從未放棄她的調查工作。 記者魂是一回事。斯維拉娜說:「我對生命感到興趣的,不是事件本身,不是戰爭本身,我只是好奇人類發生了什麼事,如何行事,如何反應。」斯維拉娜可能並未意識到,她用身體為筆、靈魂沾墨的人生,正給予沉迷於文學魔障的當代文青一記當頭棒喝:除了澎湃的情感、美麗的辭藻、令人驚歎的巧思之外,文學還可以發揮怎樣的影響力?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個主題 | 下一個主題 | 頁首 |
無發表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