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onaises in A Major, Op.40-1 《軍隊波蘭舞曲》

§ 時間--1838年左右
§ 作者--蕭邦 Frederic Chopin

§背景—

  蕭邦於1830年11月離開祖國波蘭,自華沙到歐洲各國旅行演奏。他走後不久,波蘭就發生一場反抗俄帝統治的革命,不幸在1831年9月又被征服者所鎮壓。蕭邦在德國斯圖加特聽到這消息時,曾悲憤異常。此後他就轉赴巴黎。
  當時的巴黎是大文豪雨果、詩人海涅、音樂家李斯特與白遼土、巴加尼尼與麥雅白爾等名藝術家會萃之都。在巴黎的社交界中,李斯特曾讚譽年輕的蕭邦為「鋼琴詩人」。在此發現安居之地的蕭邦,於1836年冬季,跟女扮男裝的作家喬治桑(1804一1876)認識,次年即雙雙墜入情網。1838年10月喬治桑為治療她兒子的病,前往地中海馬約卡島,蕭邦也隨著同往,以便療養久困他的肺病。按說這首A大調波蘭舞曲,就是居留該島的作品。


§ 音樂---

  這首鋼琴曲因具有豪壯的主題,故有「軍隊波蘭舞曲」之稱。這首樂曲,跟蕭邦以「革命」、「英雄」為題的作品一樣,均是表現愛國情操的音樂,象徵波蘭騎士精神的宏偉。蕭邦藉著這些音樂,悲嘆祖國被強權所奴役,回憶昔日鼎盛的波蘭王國,為華沙革命的失敗而悲憤,並悼念因抗暴喪生的同胞。
  「波蘭舞曲」(原意為「波蘭的」)是一種十六世紀時,發源於波蘭的舞曲。節奏是中速的三拍子,較圓舞曲稍慢,並且有近代進行曲似的結構。因這種舞曲具有雄壯威嚴的特質,所以被採用於宮廷的儀式中,並代替原有的孔雀舞曲(Pavane起源於十六世紀的義大利),成為舞會中的開場舞。
  到十八世紀中葉後,波蘭舞曲漸被淡忘,但十九世紀初葉又復活起來。當時較著名的藝術名作,首推韋伯的「華麗的大波蘭舞曲」(作品二十一);繼韋伯之後,將這種舞曲發揚光大,就是鋼琴詩人蕭邦。他一生共留下十五首波蘭舞曲的作品,其中以這首「軍隊」最為著名。
  此曲用A大調、3/4拍子的混合三段式作成。主部A是具有「軍隊」般哀壯的部分。中間B的部分,相當於進行曲的「中段」,這裡旋律風的樂句,跟節奏風的第一主題相互輝映。樂曲在反覆主部A之後結束。
  這首挑戰似的、傲慢似的、必勝似的波蘭舞曲,和如夢似幻的夜曲,或優美輕快的圓舞曲,曲趣彼此迥異。曲中彷彿可以聽到號角與馬蹄的聲音,又似乎可以看到波蘭勇猛的武士前進的情景。


回上頁